南通

首页>地方频道>南通>要闻

南通市今年投入14亿元建设40万亩高标准农田

  原标题:南通市今年投入14亿元建设40万亩高标准农田——

  “吨粮田”让粮仓更足口袋更鼓

  高标准农田及农村水利,是关系粮食安全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事。

  围绕市委明确的“建好省级示范区、争创全国示范区、全面当示范”总目标,南通突破“就田论田”思路,推行“用养结合”理念,实施“十项工程”,今年投入14亿元建设40万亩高标准农田,将实现年亩产产能1000公斤以上,成为实实在在的“吨粮田”。这一做法获农业农村部和省政府“点赞”认可,并分别在9月17日农业农村部全国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和本月20日全省5000万亩高标准农田暨农村水利建设现场推进会上交流。

  收入涨了,底气足了

  “咱们村今年平整土地990亩、机耕路4.77公里,填埋废沟呆塘52条段15.4万立方米,再配上现代化的高效节水灌溉设施,如今不仅耕地质量大幅提升、生态农田退水系统更为完整,村集体收入较之往年也增加了不少,真正实现强村富民和美丽田园的目标。”在20日的项目现场观摩中,海门区友爱村党总支书记洪丽萍在介绍村子近年来的大发展时,可谓底气十足。

  站在友爱村的田间地头,记者看到,这里土地平整、成方成片,耕地规模化、机械化作业程度较高。当地村民自豪地告诉我们,通过实施商品有机肥,原来的旱地已经改成适合稻麦水旱轮作、保持作物多样性、土壤修复能力强的高产稳产“生态型”农田。地好,自然租金也“水涨船高”,目前该项目区农户亩均年增收200元左右。

  为建好省级示范区,南通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第一批市级重点项目,一方面采取“长牙齿”的硬措施来保护耕地,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耕地质量来弥补数量的不足。数据显示,“十三五”期间,全市建成集中连片、旱涝保收、节水高效、稳产高产、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234万亩,平整土地40多万亩,增加有效耕地7.8万亩,耕地质量总体提高0.1个等级。

  全域推进,促进共富

  “不落下一片地、不空下一户田”。南通市瞄准全域推进,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业产业园区、占补平衡项目等统筹推进,将乡村振兴过程中灌排水系不畅、工程不配套、道路不通畅、农田环境杂乱等难题逐一破解,不断刷新乡村“颜值”。

  一田一处景,美出好风光。在“用养结合”思路的引领下,兼具颜值和品质的庄稼地被“复制”推广,南通市也因此先后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试点市、全省唯一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化整体推进示范区。此次观摩,南通的高标准农田和水利设施建设更给调研组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
 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朱进华坦言:“这正得益于南通市推行的‘先流转后建设,先平整后配套’创新实践。以村为单位、镇为片区,成片规划建设,不仅实现了小田并大田和田、水、路、林综合治理,而且通过运用先进技术和工艺,依靠相对健全的监管体系,能够有效确保核心建设标准不打折扣。”

  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市计划新建和提档改造200万亩集中连片、旱涝保收、节水高效、稳产高产、生态友好、美丽宜耕的高标准农田。今年建设的40万亩,涉及100多个村,基本实现村域全覆盖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全覆盖,惠及农民超过15万人。

  “十项工程”,全面升级

  稳住农业基本盘,守好“三农”基础,是应变局、开新局的“压舱石”。推进会上,省领导对南通市“先流转后建设,先平整后配套”的做法给予高度肯定,并表示,南通在高标准农田和农村水利建设、管理及利用方面,为全省提供了许多可复制、可借鉴、可推广的好经验和好做法。

  兴修水利、建好农田、夯实产能,历来是打牢农业基础的关键举措。进入新阶段、迈上新征程,南通市坚持开放式建设,把农业现代化对农产品产加销的基础设施需求,最大限度纳入进来,同时将生态、智慧、美丽等元素系统化集成,由点及面推动“全域美丽”,乡村“颜值”再提升。

  市委、市政府出台示范区建设方案,大力实施模式创新、耕地提质、优质精品、生态优先、田美乡村、智慧农业、高效节水、宜机化改造、精准管护、效益提升“十项工程”。目前,正将“十项工程”修订纳入市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程,在示范片中全面应用,向面上逐步推开。

  立足“三农”工作重心已经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要求,南通市将抢抓机遇、乘势而上,大力实施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稳增长、促改革、调结构、惠民生、防风险,将薄弱点“变身”发力点,加快绿色高质量发展步伐,努力建设高产稳产“吨粮田”,把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打得更牢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确保“十四五”开好局、起好步。(记者 李彤)

声明:本媒体部分图片、文章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:025-84707368,广告合作:025-84708755。
11779
收藏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