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通

首页>地方频道>南通>要闻

南通:江海联动,产业协同动能激涌

   原标题:一波重塑江海产业生态的浪潮,正在沿江沿海前沿区域7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聚起磅礴力量——

  江海联动,产业协同动能激涌

  江海交汇处,产业潮响时。

  这一年,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、长江经济带发展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背景下,南通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,借助国家战略力量,打开区域发展新格局。通过探索江海联动发展新机遇、加强区域协同创新、打造产业链竞争优势、培育制造业优势企业,南通着力构建具有鲜明江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更有深意的是,在产业协同中实现城市能级之再提升,潮流涌动之中,大江大海之滨,盛景今更胜昔。

  绿色转型正当时

  滚滚长江,浪涛激越;绿色转型,其势正雄。

  一年来南通市坚决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“共抓大保护、不搞大开发”战略,扎实开展沿江工业布局调整和化工产业整治提升,推动新旧动能转换。

  南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破解“重化围江”难题,扎实推进长江干流1公里范围内园区外化工生产企业关闭退出工作。海门临江新区一鼓作气把海圣药业、新港医药、龙翔新材料、争妍新材料、嘉禾化工等5家化工企业全部关停,以18公里沿江岸线为主轴,以东布洲长滩公园为基础,打造沿江生态绿色长廊,塑造“绿树成荫、江海浩荡、鱼鸥翔集”的临江风貌。

  来自工信部门的信息显示,截至2021年6月底,启东市、海门区沿江区外企业全部停产,并对照省化工生产企业关闭退出验收标准,扎实开展关停企业的后续处置工作。关停看似无情,旨在倒逼转型发展。南通市取消海门灵甸工业集中区、启东滨江精细化工园化工定位,全市沿江化工园区由4家减至2家。进一步明晰园区主导产业,促进化工产业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,构建循环对接、互补发展的产业链条,实现园区、产业循环化发展、集群发展。

  一项项举措齐头并进,宝贵的长江岸线重塑新颜,一步一景,清风徐来。

  南通市上月召开的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(扩大)会议上,一个振奋人心的信息在传递:在沿江沿海前沿区域730平方公里范围内,南通市将通过加强生态修复保护、打造特色城镇、实施企业腾退转移,逐步将生产型用地和岸线转变为生活型岸线,目标到2025年,生产岸线占比较“十三五”末下降20%。

  在市发改委牵头下,相关部门拿出“任务必成”的决心和毅力,开展岸线治理大会战,排定序时、攻坚克难,为未来发展腾出宝贵资源。今年,沿江已腾退企业58家、面积3071亩,确保到2025年腾退企业超过120家、面积近万亩。把岸线还给自然,让城市亲近长江,将“生态包袱”转化为“绿色资源”。

  江强海兴奏新曲

  时代的更迭,眷顾“逐流而上”者。适应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和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新要求,南通市发挥江海联动新优势,沿海正在成为重大产业项目的主战场,江强海兴奏新曲。

  从空中俯视江海岸线,工厂“向绿转身”,产品“逐绿发力”。全市船舶海工产业拥有规上企业350多家,产值超1000亿元,形成了东起长江入海口启东寅阳、西至如皋长青沙的沿江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带。海门港重点打造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,预计2025年总投资1000亿元的中天精品钢项目建成,将形成超500万吨精品钢生产能力。洋口港重点打造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,围绕高性能纤维材料、可降解新材料、高性能树脂等产业,加快推进桐昆PTA聚酯一体化等重大项目建设,预计2025年可形成千亿元产值规模。且听风吟,启东、如东沿海白色风机徐徐转动,新能源产业以风电、光伏为主导,以氢能、LNG能源为特色,全市风电总装机容量约占全省的1/3,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约占全国的1/4,千亿级小洋口风电母港建设将为国家“双碳”战略提供高端装备支撑和清洁能源供应。

  金秋十月,专家院士、行业翘楚齐聚通州湾。南通市以前瞻眼光抢先布局,重点依托28.1平方公里的绿色新材料临港产业园,“中国通州湾先进应用材料加工区”正式揭牌。

  长三角一体化等多重国家战略在这里落地转化,江苏新出海口主体港区在这里加快建设,“大通州湾”主战场在这里迅速起势,巨大的潜在优势正加快转化为澎湃的发展动能。沿海重特大项目招引落地形势持续向好,已开工百亿元项目中,一期总投资458亿元的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首台高炉热调试;总投资450亿元的金光高档生活用纸项目1号线于今年6月26日正式投产,全部投产后将成为全球最大单一生活用纸生产基地;总投资约220亿元的桐昆年产500万吨PTA及240万吨新型功能纤维项目正加快设备安装,即将投产;总投资约300亿元的华峰超纤材料项目拥有年产2亿米超纤生产能力,预计2023年全部建成……“沿海隆起”箭在弦上。

  科技创新筑未来

  “创新决胜未来。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是南通未来五年高质量发展、融入一体化、建设大门户、同奔共富路的重要主题。”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、江苏长江经济带兼职研究员胡俊峰认为,长三角一体化当下的重中之重,当属科技创新。

  全市创新发展大会提出要高标准建设沿江科创带,构建“一核、四区、多园”的发展格局。沿江区域集中了全市70%的省级以上开发园区、80%以上的国家特色产业基地、80%以上的众创空间与科技企业孵化器,85%以上的高校与科研院所等科教资源,活跃涌动着创新生态所需的各类要素。

  南通创新区在沿江科创带中担负着“发动机”的作用,已从基础设施建设期进入城市经济业态构建期。刚刚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通富微电,就是被这个强大“科创引擎”吸引入驻的企业。

  通富微电看中的是创新区在产业集聚上的磁吸效应。在市场逻辑的强驱动、政府逻辑的强牵引下,产业协同合作如静水深流。南通形成了以“3+3+N”产业体系和沿海临港高端绿色产业为基础的先进制造业集群,推动建立了市领导挂钩联系16条优势产业链制度。各牵头部门群策群力、专班对接、实地调研、常态分析。2020年,南通16条优势产业链总产值约4250亿元,今年上半年,产业链287家重点企业实现应税销售1553亿元,同比增长34.3%;实现利润122亿元,同比增长35.1%。

  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市制造业发展将围绕“一核带动、两带引领、五园支撑、多极集聚”进行空间布局,即:以南通创新区为核心带动,以沿江、沿海两大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主力引领,以五大国家级开发园区为关键支撑,以陆、海、空三大枢纽经济区和省级开发园区等为重要节点,打造一批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,形成优势互补、特色鲜明、协同联动、开放合作的发展新格局。

  “大江大海”的相融互通,正引导着江海产业体系逐绿而行、乘智而上、向新而生,为南通酝酿下一个迭变的传奇。(记者 朱蓓宁 严春花)

声明:本媒体部分图片、文章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:025-84707368,广告合作:025-84708755。
6439
收藏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