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通

首页>地方频道>南通>要闻

文明张家港:擘画“强富美高”新华章

  编者按:按照市委统一部署,南通市各级党委(党组)理论学习中心组正在深入开展“学习苏州‘三大法宝’,答好南通‘发展四问’”专题学习研讨活动。从今天起,南通日报摘登相关文章,重点介绍苏州“三大法宝”(“张家港精神”、“昆山之路”和“园区经验”)新时代实践,助力全市党员干部更好地开展学习研讨,进一步转变观念、坚定信念、更新理念,用创造性落实各项目标任务的实际行动,扎实推进三个“全方位”,奋力谱写“强富美高”新南通建设新篇章。

  改革开放以来,曾被人称为“穷沙洲”的张家港不断实现“弯道超车”,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.2亿元增至2018年的2720.18亿元,经济总量翻了近10番,2005年至2018年连续14年位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前三名,成为全国目前唯一获得全国文明城市“五连冠”的县级市,先后获200余项国家级荣誉称号,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发展史。“团结拼搏、负重奋进、自加压力、敢于争先”的“张家港精神”已融入城市血脉,成为力量之源、铸就发展之魂,升华为整座城市的共同价值观,引领着这座城市不断攀登文明发展新高峰,擘画“强富美高”新华章。

  文明引领,加速协调发展

  多年来,张家港的发展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,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,始终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,两者同步开展,相互促进,融合共赢,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、“两个文明”协调发展的成功之路。

  20世纪90年代初,张家港在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形成了“一把手抓两手、两手抓两手硬”的工作经验。1994年通过国家卫生城市验收后,在全国率先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口号,当时国家还没有文明城市的正式称号,更没有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标准,张家港自加压力、敢于争先,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领头羊。1995年10月18日,中宣部、国务院办公厅在张家港市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,向全国推广“一把手抓两手、两手抓两手硬”的张家港经验。同日,《人民日报》以《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》为题发表评论员文章。随之,“学习张家港、创建文明城”的热潮在大江南北迅速掀起。

  1995年以来,张家港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“一把手”工程,坚持“一把手抓两手、两手抓两手硬”的理念,一棒接着一棒传,一任接着一任抓,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引领,协调推进物质文明、政治文明、精神文明、社会文明、生态文明“五个文明”建设。

  生活在张家港,市民荣誉感、生活幸福感普遍增强。从城市到乡村,健康向上、纯朴向善蔚然成风;从社区到家庭,人人争当文明公民,学习身边好人习以为常。从2005年以唯一的县级市、总分第一的骄人成绩创建成全国文明城市,到2017年荣膺全国文明城市“五连冠”,张家港先后获得全国文明镇、全国文明村、全国文明单位、全国文明学校、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奖项,实现文明建设“大满贯”……张家港市坚持创建为民,不断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,让文明创建成为最大的惠民工程,打造一座和谐幸福的宜居之城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,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,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”。多年以来,张家港人高擎“张家港精神”这个“精神火炬”,敢为人先、善谋实干,在以文明引领社会协调发展上交出了一张精彩的答卷。

  转换动能,再造经济高地

  作为沿江开发开放的前沿阵地,张家港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,既厚植了先发优势,也面临不少新问题、新挑战。在这种情况下,骨子里不服输、不低头的张家港人深刻自我剖析,总结出产业、动能、空间和民生4个方面短板,在全市开展“‘张家港精神’再弘扬”活动,释放出一系列“共谋发展、砥砺奋进”的强大信号,动员广大干部与时俱进弘扬“张家港精神”,进一步解放思想、开拓创新,发挥国家改革开放先锋典型示范作用,扛起城市接续向好发展的历史责任,引领张家港建设发展“再突围”。

  在“‘张家港精神’再弘扬”的激励下,张家港广大干部以饱满的工作热情、强烈的使命担当投入加快推动港城高质量发展的奋战中,在摸清家底、精准施策上持续发力。他们善谋善为,变优势为胜势。抢抓沪通、通苏嘉、南沿江“三铁交汇”机遇,加大开放力度,提升开放层次,由“以港兴市”向“港铁联动”“双轮驱动”转变,一体打造44平方公里的高铁新城,以“三年成型、五年成城”的魄力再造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;依托56家世界500强企业和1000多家本土规模企业,坚持智能化改造和集成式创新“协同推进”、做优存量和扩大增量“两端发力”,在推动港产城深度融合的过程中,奋力崛起实体经济的“张家港板块”。他们善作善成,化压力为动力。针对产业结构偏重、能耗排放偏高、开发强度偏大等问题,深入推进沿江经济带转型发展,大力开展沿江环境“净化、绿化、美化”等行动,大范围实施“三优三保”“腾笼换鸟”和“退港还城”,以刀刃向内、壮士断腕的决心精准补短,为后续发展扩容增能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张家港市累计“腾笼换鸟”土地面积逾3万亩,其中70%以上用于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。

  张家港的发展事业是一场接力跑,需要一代代党员干部、每一位张家港人接续发力。面对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,面对区域竞争的激烈比拼,张家港再次亮出“张家港精神”这份传家宝,凸显争先的基因和奋进的本能,饱含“样样工作争第一”的精气神和“迎难而上勇担当”的使命感,他们正以更大魄力、更高标准培育新的增长极,再造经济新高地,推动港城发展焕发新活力、迈上新台阶,在港城发展史上书写又一个黄金年代。

  全面升级,续写城市荣光

  步入新时代,开启新征程。张家港的发展新蓝图已经绘就。具体来说,就是瞄准“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,推动港城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”这个目标,构筑“双强动力”,即以“张家港精神”为激励,强担当、强作为,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抓手,强活力、强后劲;打造港城经济、港城功能、港城生态、港城生活、港城治理“五个升级版”;深入推进一个伟大工程,即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。

  这“五个升级版”锁定张家港发展升级五大方面,打造竞争新优势:

  打造“港城经济升级版”,就是从“存量转型”和“增量提升”两端发力,大力发展智能工业、提升新兴产业,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,推动“港城制造”向“港城智造”转变;

  打造“港城功能升级版”,就是要完善城市空间规划布局,高起点规划、高标准建设高铁新城,打造长三角公铁水联运的区域性枢纽,健全城市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,建设“智慧城市”,让城市运行“更聪明”;

  打造“港城生态升级版”,就是要落实“共抓大保护、不搞大开发”,在保护中发展、在发展中保护,加快提升港城宜居宜业的生态品质;

  打造“港城生活升级版”,就是要健全城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,持续拓宽富民增收途径,让群众的“获得感”更足,不断提升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公共产品的供给质量,让群众的“幸福感”更强;

  打造“港城治理升级版”,就是要深入推进“三治融合”“三社联动”,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,推动基层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,以善治促文明,让文明成为一种标识,成为一种习惯,成为每个港城人由内而外的独特气质。

  如今,张家港全市上下正以“推动港城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”为目标,全力打造港产城深度融合的创新型城市、长三角枢纽大城市、彰显人居典范的绿色发展标杆城市、群众获得感最强的和谐幸福城市、富有独特人文气质的标兵型文明城市。这个县域发展的“先进军”再次站到起跑线上,以奋斗姿态和实干担当,拼抢发展机遇,续写城市荣光,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。

  (摘自《再燃激情——苏州“三大法宝”读本》,有删节)

  链接:“拼”出来的“张家港精神”

  改革开放以来,勤劳勇敢的张家港人拼抢机遇,担当实干,在实践中孕育形成了“团结拼搏、负重奋进、自加压力、敢于争先”的“张家港精神”,创造了一个个发展奇迹,实现了从“苏南边角料”到明星城市的精彩“蝶变”。

  步入新时代,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,“张家港精神”,则重点体现在“再出发、再突破、再引领”上,落脚点是“三效三品三性”。

  “三效”:效率、效果、效益,广大党员干部发扬“说了算、定了干、干必成”的优良传统,只争朝夕,拼抢机遇,办一件,成一件,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
  “三品”即品质、品位、品牌,进一步自我加压,拔高标杆,塑造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城市品牌,进一步扩大张家港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度、美誉度和影响力。

  “三性”,系统性、探索性、引领性,把各项工作贯穿于“五位一体”,总体布局和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之中,创造更多的“独有”与“唯一”,努力做好示范、当好标杆。

声明:本媒体部分图片、文章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:025-84707368,广告合作:025-84708755。
8857
收藏
分享